Pendeba in Tibet

在藏语中,潘得巴的意思是 “为村子工作的人” 。

潘得巴计划在当地挑选村民接受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和家庭创收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非正式的课堂以及村民们口口相传,将这一教育延伸到整个村庄。在潘得巴培训中,富群环境研究院向潘得巴工作者发放了用藏语编写的潘得巴教材和教学手册,引进了更先进的教育资源。通过让村庄寻找可承受的发展模式以解决环境、健康与经济方面的挑战,每一个潘得巴计划都成功促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潘得巴项目、当地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共同努力,富群环境研究院已经在西藏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顺应当地自然保护的要求,潘得巴计划于1994年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QNNP)开始的,这个计划带来一种新的保护理念——让当地居民成为自然保护的主体,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潘得巴项目根据当地社区的需求设计教育课程,从加强环保意识到各种实用技能,这些课程涵盖了生态环保、卫生保健、创收技能等当地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1994年以来,潘得巴项目不断尝试将珠峰保护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2002年潘得巴项目拓展到林芝地区、2003年到达那曲地区、2006年到达四江流域的昌都和林芝地区。迄今,已经有672名潘得巴工作者在项目开展的地区工作。

通过潘得巴工作者们的努力,西藏东部的人民生活正在逐步改善,特别是在控制使用燃料,推广太阳能灶具,使用灌渠等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在基本医疗保健意识和计划生育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很多村庄开展经营项目,以减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这些小规模的经营项目包括建造温室、种植作物、畜养禽畜、经营餐馆与茶屋、生产卖给游客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产例如藏药。

在西藏的村庄,环境是很苛刻的,现代设施非常罕见,村庄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是其中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例如肺炎和结核病都给村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运输能力的局限和通信不便让偏远的村庄缺乏资源并变得非常脆弱。人们平常获取收入的方法也很难在西藏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实行,因此村庄常常只能依靠周边自然资源来养活自己。不幸的是,由于缺乏适当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当地人过于密集的自然资源使用可能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潘得巴项目为解决这些困难创造了一个由各地村庄主导、自下而上的保护与发展框架。通过挑选社区带头人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医疗、自然资源管理、创收等方面的培训,潘得巴项目使村庄能够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环境。

教育课程的目标是:

  • 为孩子们提供教材
  • 普及教授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
  • 宣传保护地方自然资源的价值与重要性
  • 改进当地生产技术

生活课程部分目标是让当地人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收入:

  • 生态旅游
  • 地方手工艺
  • 推广种植生产工艺和高产种子
  • 以适当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课程部分强调:

  • 可持续的利用当地资源
  • 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与沼气
  • 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
  • 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以保护当地水资源

嘎吗沟森林的自然天堂

在嘎吗沟森林,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在被划为自然保护区之前,这个地区的村民靠无节制的伐木生活。当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长期恶劣影响后,当地的潘得巴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借鉴了来自曲当乡的成功案例,通过规划白杨树、杨柳和苹果树的种植区来重建森林。自然保护区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很多曾经的伐木人现在变成了植树人。

巴松村的药品

在潘得巴成员Zhenchiong所在的村子巴松村,慢性腹泻的地方病已经持续多年。作为当地的潘得巴,她指导村民们服食防治慢性腹泻的口服液。虽然当地资源匮乏,但是在巴松村,这种口服液只需要一火柴盒的烤大麦粉、半啤酒帽的盐和一啤酒瓶的开水就可以制作。Zhenchiong也帮助她的村庄通过种植白杨树苗重建森林。最初,很多人还在质疑树苗不能生长在如此高海拔的巴松村,但她用行动证明这是可行的。

与桑丹林村的合作

在很多西藏的村庄,由于海拔过高,农业种植都很难实行。桑丹林村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当地人畜养了家畜,生活仍然非常贫苦以至于村民们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费用都无法承担。为了解决这个村子的困难,当地的潘得巴以家畜养殖合作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保险基金。他从村民处得到了32只山羊,由整个村庄共同养殖。每到春秋季节,他就将贩卖羊毛得到的收入用于购买医疗药品。今天,合作养殖的山羊已经达到了63头并有1098元的储备金,已经有1603元人民币用于购置药品。目前这个项目总价值6338元人民币。